
王晓献血前接受抽血检查,确保相关指标符合要求
挽起袖子,伸出胳膊,看着血液缓缓流入采血管……11月8日上午,52岁的河南省郑州市农业农村局军转干部王晓,再次来到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捐献血小板1个治疗量。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工作人员为王晓送上鲜花和“无偿献血三百次”奖杯

王晓第300次献血时荣获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颁发的“无偿献血三百次”奖杯
“早上7点半我就过来了。”与笔者交谈时,王晓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2002年以来,王晓一直坚持无偿献血,累计献血300次,其中8次献全血3200毫升、292次献血小板368个治疗量,荣获6次“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1次“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

王晓萌生无偿献血的想法,源于在河南省郑州警备区服役时看到的一条电视新闻:一名产妇因大出血生命垂危,当时血库告急,主持人呼吁更多人加入无偿献血行列,用爱心挽救生命。收看新闻后,王晓立即拨通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电话,很快便完成了第一次无偿献血。
那次无偿献血时,王晓听医护人员谈到医疗临床用血主要依靠健康公民捐献来解决,立刻感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多献一次血,就能多帮助一个人。无偿献血,军人应当做表率!”王晓由此产生多献几次血的想法,这一坚持就是23年。
最初,王晓每隔半年捐献一次全血。2007年,他了解到血小板临床需求量更大。据专业人士介绍,由于血小板生命周期短,恢复时间快,且健康人体内的血小板数量充裕,捐出的血小板在2-3天就可以恢复到捐献前的水平,他便改献血小板。查询王晓的电子无偿献血证,长长的时间轴记录着他奉献爱心的足迹,上方还有一行温暖的文字:“至少给391人带来了希望。”

2013年2月20日,王晓在郑州警备区服现役期间到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郑州市大学路捐血屋进行第57次无偿献血
“献血得有好身体!”多年来,王晓坚持早睡早起、规律锻炼,2018年转业后,他依然保持着这一习惯。对于曾在军旅的王晓而言,无偿献血就像是另一种形式的“站岗”——为救助患者生命“站岗”,为社会传递爱心“站岗”,每一次伸出手臂,都是在为生命护航。

王晓昔日战友欧阳友利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进行第74次献血
身边有榜样,行动有力量。这些年,在王晓的带动下,他身边的许多人加入无偿献血行列。采访王晓这天,笔者注意到他昔日一起在郑州警备区服役的战友、后来转业到郑州市医疗保障局的欧阳友利,也相约来到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完成了多年来的第74次献血。

志愿者们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为王晓第300次献血点赞

王晓第300次献血后与志愿者们一起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留影
血液,被誉为“生命的河流”。王晓和身边人奉献的涓涓爱心,持续不断汇入这条“河流”。
采访中王晓告诉笔者,想到自己献出的血液能够挽救他人生命,他心中充满“被需要的快乐”。“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献下去!”王晓说。 ■马 昕 |